更何况,钙钛矿电池还有稳定性差以及寿命极低(4000小时)的缺陷需要克服,其后期带来的维护、更换等成本还未计算进去,是否能成为答案还需要时间。
收入高度来自隆基,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王志纲简历显示,其是智纲智库创始人。
这一起工商变动,是钟宝申持续卸职中较近发生的一例各配套环节的制造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已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球首位,新增装机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截至6月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3.36亿千瓦。在奥特维、先导智能等一众国内串焊机企业的攻坚之下,中国市场新增产线中的串焊机95%变成了国产设备。
2012年,在欧美国家双反政策(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剧烈冲击下,中国光伏产业岌岌可危:由于原材料、市场、核心技术全部受制于人,行业处在至暗时刻。此外,另一项关乎单晶未来的关键技术金刚线切割技术也在隆基率先实现国产化,一举打破海外厂商对金刚线技术的垄断,并使金刚线的供应价格快速降至每米0.3元左右,每年为行业节约成本300亿元人民币。该通知要求的自查时间范围为2021年底前已经并网有补贴的全口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主要包括风电、集中式光伏电站以及生物质发电项目,涉及对象包括电网和发电企业。
不过,如果后续已收电费补贴4.1亿元被要求退回,则太极实业今年下半年还将面临年度净利润大幅减少的风险。不仅项目被取消补贴,还可能面临退回已收补贴的风险。(截图来自公司公告)根据太极实业的公告显示,2021年,所涉5个电站的营收为1.44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0.59%;净利润为0.64亿元,占公司净利润的7.08%。太极实业公告表示,由于所涉5个电站将不再享受电费补贴,该公司对其评估后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初步核算减值金额约为3.28亿元。
风险提示 计提减值准备约3.28亿如今,被取消补贴的光伏电站,不再享有电费补贴,直接转为平价电站项目运营。同时,该项资产减值将减少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净利润约3.28亿元,与2021年净利润9.09亿元相比占比36%左右。
截止去年底,所涉5个电站项目总资产为10.15亿元,占公司总资产的4.05%;净资产为5.72亿元,占公司净资产的7.12%。根据其2021年财报数据显示,太极实业共持有40个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约为438 MW。综合来看,预计今年净利润将大幅减少3.7亿元左右。而太极实业旗下子公司十一科技的上述5个光伏电站项目则名列其中。
今年以来,新能源补贴监管趋严,不少电站项目已然中招。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上述项目也恐难逃取消补贴的命运。而对于该公司而言,取消补贴将会对其经营业绩会造成较大影响。太极实业称,截至目前仅收到巴拉贡10MWp光伏发电项目的废止批复上网电价的文件,其余4个项目尚未收到相关批文。
为了规范行业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措施,整顿和清理一部分存在不合规、不合法、不合理的项目,明令禁止倒卖路条等不良现象。今年一季度,所涉5个电站营收为3199万元,其中电费收入为673万元,补贴一项则达到2526万元,占比达79%。
而取消太极实业多个项目的电费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给当下的光伏行业一个警示吧。其中,所涉5个电站去年共获得补贴1.07亿元,电费收入仅为3703万元;补贴在项目营收中占比已达74.2%,成为营收的重头戏。
今年3月份,国家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自査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核查工作,进一步摸清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底数。其中,已收电费补贴收入4.13亿元,应收电费补贴收入3.60亿元。这也让整个新能源行业蒙羞,行业发展备受民众质疑尤其是美国Ethyl公司(现为Sunedison)于1984年建厂生产电子级颗粒硅,但由于纯度、成本等问题,颗粒硅产能并未能进一步放大。上世纪70年代,美国联合碳化合物公司、德州仪器公司等又开始对流化床生产工艺进行升级研究。有媒体将其称为黑科技,认为颗粒硅技术可能颠覆目前多晶硅领域的生产供应格局。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多晶硅的两大技术路线西门子法和硅烷流化床法就已相继问世。而基于硅烷流化床法生产颗粒硅的技术并不是近两年才发明创造出来的新技术。
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如何在浮华与喧嚣中保持清醒,看懂其中的逻辑,抛开变量去拥抱确定性,或许更为重要。而近期基于硅烷流化床法技术的颗粒硅大规模量产,再次引发了市场热议。
但截至目前,世界主要硅料生产企业仍主要采用工业化生产更为安全和稳定的改良西门子法,流化床法在多晶硅生产领域仍只是作为改良西门子法之外的补充技术存在。9年之后的1961年,美国化工巨头杜邦公司申请了使用三氯氢硅为原料在流化床内生产颗粒硅的专利,这也标志着用流化床法生产颗粒硅技术正式面世。
此外,随着技术进步和能源的综合利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电耗水平仍在持续下降。那么,硅烷流化床法生产的颗粒硅到底是不是黑科技?能否真正替代改良西门子法生产的多晶硅产品呢?颗粒硅生产技术出现已超过60年目前全球多晶硅生产的两大技术分别是基于西门子法的改良技术和硅烷流化床法生产的颗粒硅技术。在灵敏的资本市场,概念或噱头或许常常会成为机构追捧的焦点。结语:投资者仍需保持清醒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预期,尽管在当下多晶硅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颗粒硅已成为部分企业及舆论宣传的新宠,但从技术替代的路线上讲,目前的硅烷流化床法生产颗粒硅,相对于更加成熟的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产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直至步入21世纪,随着光伏多晶硅市场需求的迅速增大,硅料生产企业对流化床法的关注又开始兴起。首先从质量角度看,颗粒硅成品纯度并不高,质量水平至今没有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可。
据 CPIA 数据,2021 年多晶硅生产的平均综合电耗同比下降 5.3%至 63kWh/kg-Si,平均还原电耗同比下降 6.1%至 46kWh/kg-Si,未来有望进一步下降。由此可以看出,生产颗粒硅的技术已出现超过60年。
而流化床法生产过程中还会使用到蒸汽、天然气等,综合能耗计算下来,改良西门子法和流化床法两种技术的能耗差距并不大。所以,即便如今颗粒硅进入大规模生产,但若无法解决其生产过程中的这些硬性缺陷,或许仍然难以对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的市场地位产生实质性威胁。
注入的硅烷等原料和氢气在加热区发生反应,然后随着反应的进行,硅逐渐沉积在悬浮状态的硅籽晶上。从多晶硅历史演变看,在西门子法和流化床法面世后的初期,当时多晶硅市场需求主要是为半导体行业生产电子级多晶硅。颗粒硅生产纯度及安全性有待提升制约流化床法过去几十年成为多晶硅主流技术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产品质量、纯度及生产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在目前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过程中,除原材料外,电力是占比最高的成本项。
在此氛围下,由来已久的多晶硅两大生产技术路线交锋再掀波澜。综合而言,硅烷流化床法的能耗优势在未来或将越来越小。
首先,由于硅烷流化床法颗粒硅在生产过程中,势必会不断碰撞反应器内壁,从而遭到金属材料的污染,增加颗粒硅中的含碳量,影响颗粒硅纯度。这种多晶硅生产方式的主要优点被解读为能耗更低,降低了成本。
流化床法就因为纯度达不到,虽然见证了半导体和光伏的光辉岁月,但却长时间毫无参与感可言。据CPIA 数据,目前全球主流的多晶硅生产方法仍是改良西门子法,国内外 95%以上的多晶硅是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的,基于硅烷流化床法生产的多晶硅占比还不到5%。